2024年工作计划
严格按学院的工作总体安排与工作布置,完成国家一流专业申报与准备,实时启动实施专业工程认证、专业教学科研与改革的各项工作。
一、提升学科及专业建设能力
(1)实时关注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趋势,积极参与工信部教考中心人才研究及岗位能力图谱编制等课题项目,为产业人才培养发展贡献力量,为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2)依托前期的产业人才研究的成果,进一步完善电子信息相关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22版培养方案主要课程的课程知识图谱;
(3)搭建数字化产教融合公共服务平台,围绕电子信息产业打造符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的学科与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推动合作专业开展工程教育认证等工作。并及时响应新技术、新工艺、新流程,完善专业优化机制,创新学科及专业建设,促进教学改革。
(4)开展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1)推进启发式、探索式等教学方法改革和合作式,任务式、项目式、企业式教学等模式培养综合改革。
2)依托数字化产教融合公共服务平台资源及技术优势,引入多样化知识传递平台,丰富教学手段,推进学生个性化学习教学改革;
3)积极参与工信部教考中心组织的培训与认证,提升学生专业技术技能水平,建立严谨、应用性强的新型人才评价体系。
预期成果:
通过积极参与项目合作,在两中心的支持配合下,未来1-2年达到以下预期成果:
1)着力打造重庆市区域特色优势学科及专业;
2)申请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申报工作;(或国家级一流专业的申请与评审)
3)推进项目驱动式教学模式,并形成科学、有效的项目化实践教学体系(其中项目化实践教学学分不低于专业总学分的30%);
4)组织项目合作学科及专业人才培养体系逐步与产业相关岗位能力认证评价体系有效衔接。
二、师资能力建设工作目标与具体规划
1、开展高水pg电子麻将胡了建设
依托工信部教育与考试中心的课程资源、认证资源、科研课题资源等,推动学校教师参与产业前沿科技和科研创新能力培训和认证,促进教师参与产业社会服务,提升教师实践教学,项目实施和科研创新能力,促进国家级,省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
2、开展教师交流与合作
依托工信部教考中心智库资源,鼓励教师与行业专家、企业专家进行深度交流合作,了解电子信息产业实际需求和发展趋势,并及时掌握产业前沿技术。
3、优化教师激励机制
(1)设立教师激励机制,鼓励教师提升自身的电子信息相关的教学能力、实践能力、社会服务交付能力及科研创新能力;
(2)对表现优秀的教师进行表彰和奖励,提升教师的积极性和荣誉感。
预期成果
依托工信部教考中心资源优势,积极对接产业资源,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实践能力及科研能力,未来1-2年达到以下预期成果:
(1)项目合作专业50%以上教师在相关专业领域取得不少于5个中级及以上行业认证;
(2)每年派遣教师参加电子信息领域专业前沿培训不少于5人次;
(3)培养骨干教师不少于2人,双师型教师占比不低于50%,形成校级专业课程教学科研团队5个,推动国家级、市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
三、专业教学资源建设规划
1、工作目标及具体规划
积极参与电子信息人才培养标准编订
根据产业人才研究报告,岗位能力要求等谱系图,参与编订课程标准、师资培养标准、人才培养基地建设标准。
2、开展项目合作专业相关教学资源建设
根据相关标准及人才知识图谱,结合产业发展技术发展趋势,优化、补充能够及时反映新技术、新工艺、新流程的教学资源,将知识与技能进行有机融合,形成符合电子信息类产业岗位需求的知识体系及交叉技术应用体系;
按照教育部“金课”建设指导思想,依据线上、线下、混合式、虚拟仿真和社会实践五大”金课”建设标准,开展一流课程建设,同时开展实验指导书、教材、项目案例等教学资源建设。
结合工信部教考中心人才培养与评价资源优势,形成具备人才培养与人才评价于一体的特色资源库。
3、预期成果:
依托数字化产教融合公共服务平台资源优势,凭借平台专业建设提升能力,未来1-2年达到以下预期成果:
(1)推进精品课程建设,按照金课标准开发不少于2门市级或国家级金课。
(2)基于此项目合作,推进教学资源建设,实现2本以上共研教材出版,专业项目案例建设能够全面支撑合作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3)参与电子信息相关的人才评价课程建设,参与工信部教考中心电子信息产业相关技能评价课程开发不少于2门课程。
四、日常教学管理与服务工作
(一)学科专业建设
(1)提前谋划“十五五”专业规划,提高专业总体发展顶层设计,结合重庆市“33618”体系,统筹规划本专业的长远发展。
(2)凝练学科方向及专业特色,打造现有5个专业教学团队,重点打造嵌入式系统开发与数字集成电路设计(FPGA开发)团队,持续深化团队内涵与特色建设。
(3)争取引进新进博士2人,力争柔性引进行业高水平专家及团队1个以上。
(4)切实推进一流专业建设工作,根据学院安排,争取提交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申请。
(5)加强专业实验教学条件建设,特别是加强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嵌入式系统、DSP、FPGA开发等课程实验条件的建设,全面保障本专业学生120~130人的课程实验,逐步满足创新实验、综合实验的开设。
(二)教育教学改革
(1)坚持“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全链条、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全过程”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改进和完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能力进阶和提升行动计划”,制定4门专业核心课程质量标准、学生能力评价标准并在其他专业选修课程中逐步推广实施。
(2)全面落实课程思政的任务,加强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的培育、建设与指导,将育人目标要求分解到每一门课程。
(3)根据培养方案中关于课程目标达成度要求,将课程教学与目标达成度评价及持续改进纳入日常教学管理与考核。
(4)进一步推进教学改革研究,力争省部级教学改革项目立项1~2项,加强校企合作,力争教育部协同育人项目立项1~2项。
(三)人才培养与学生工作
(1)积极开展“一院一赛一活动”,加强学科竞赛和创新创业训练指导,以赛促学,以赛促练,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实践能力。
(2)积极配合学工办做好专业招生就业工作,确保就业率95%以上,升学率18%以上。
(3)以学生为中心,全面关注学生成长的全过程,继续深化做好学生学业导师个性化辅导与指导工作。
(四)科研工作
(1)积极配合学院打造科研平台及基础设施及内涵建设,整合团队资源,力争获批国家级项目2项以上,省部级项目2项以上,横向科研项目2项以上,总经费向300万元冲刺。
(2)加强科研成果的进一步提升与转化,力争发表B级以上论文及检索论文6篇以上,发明专利申请4项以上。
(五)社会服务与对外交流合作
(1)组织全体老师以中国电子学会、中国计算机学会等为平台,参加高水平学术交流和学习。
(2)协同电子信息行业企业,联合服务交通领域,深化与重庆海云捷讯公司等企业合作,关注专业前沿发展动态,扎实做好学生的企业项目实训及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工作的合作与推进。
(3)积极推进企业定制班人才培养探索与落实,力争建成1个企业定制班:数字集成电路设计或FPGA开发班;力争建设1个微专业:电子信息工程微专业:集成电路设计或FPGA开发。
(六)专业制度及文化建设
(1)梳理相关管理制度、构建科学完善的管理服务措施,更好地服务全体师生。
(2)积极营造电子信息环境文化氛围,凝练电子文化内涵与特色,着力提升电子文化品质。
2024.1.20